索引号 | 53040020251628257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0-15 |
澄江市洋潦营新居的基层治理与农文旅融合之路
核心阅读: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洋潦营新居,联合治理委员会统筹规划找准方向,外来民宿注入发展动能,本地村民主动参与村庄管理,三方协同走出农文旅融合坦途。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从“观望犹豫”到“主动作为”,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洋潦营新居的蜕变正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在洋潦营新居入口处,一幢幢装修精致的民宿成为村子的“门面”。
清晨的抚仙湖波光粼粼,北岸的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洋潦营新居在晨光中迎来新的一天。村民杨彩萍在自家认养的小花园里修剪枝叶,之外民宿主理人孔玺皓正在为客人准备早餐,联合治理委员会的成员们则在村口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由3个小组、195户村民组成的搬迁新村,26家民宿、7家特色餐饮店错落分布,如今已成为深受游客好评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去年7月至今年7月,实现旅游综合消费超340万元,带动百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洋潦营新居的蝶变,源于一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实践。在吉花社区党总支引领下,联合治理委员会的统筹策划、外来民宿经营者的活力带动、本土村民的主动参与,三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这个曾经“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村落,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村级掌舵: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
“洋潦营是搬迁新村,3个小组挤在一起,以前各组管各组的,修路、保洁都扯不清。”右所镇吉花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徐测淋道出了村庄曾经的治理困境。在开展治理工作之前,这个距抚仙湖仅0.5公里的村落,虽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却因治理分散、方向不明发展滞后。
改变始于联合治理委员会的成立。2025年2月,经村民民主推选,7名威望高、能力强的村民组成联合治理委员会,创新推出“1+3+N”工作法——以1个联合治理委员会为统筹核心,3个小组分工落实,N名村民广泛参与,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每周一次的例会成了村庄治理的“议事会”,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都在这里反复商议、形成共识。
联合治理委员会开会研究洋潦营新居发展情况。
要破局先找方向。联合治理委员会首先想到了“走出去”,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商户代表前往同属吉花社区的马房村考察学习。“马房村2017年由政府投资打造,统一外观、完善设施,引来了不少商家,带动了全村发展。”徐测淋回忆道,考察团不仅看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更深入了解经营模式。对比发现,洋潦营2000年搬迁时就统一规划,房屋布局整齐,村内道路宽敞,且离抚仙湖更近,发展乡村旅居更有优势。
外地学完本地议,5场“村庄治理大家谈”接踵而至。村民们从最初的沉默观望,到后来争相发言,规范停车、安装路灯、利用荷田资源等意见建议越提越具体。联合治理委员会梳理出56条意见,整合形成11项工作任务清单,最终确定“提升人居环境,发展山水田园乡村旅居”的发展思路。
方向明确后,联合治理委员会牵头搭台,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党员带头投工投劳,300余名群众紧随其后,先后开展5次人居环境大整治,清理垃圾、杂草40余吨;流转土地400余亩种植荷藕,补种绿化树木400余株,新增公共绿地3800平方米;硬化村内沟道300余米,新建休息凉亭2座,划定停车位126个。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照明问题,联合治理委员会对接爱心企业争取2万余元资金,发动10余名群众义务安装路灯15盏。
联合治理委员会成员逐家逐户走访了解情况。
长效治理离不开制度保障。联合治理委员会牵头制定“门前三包+红黑榜”制度,建立定点停车、定时巡查、定期评比的“三定”管理机制;创新实施“小花园认养”制度,10户示范户带头管护公共绿化带,商户主动打理门前区域,无人认养的区域由集体统一管护。“现在商户们不等不靠,自己就把门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徐测淋说,制度让村庄治理从“突击整治”变成“常态长效”。
如今,联合治理委员会的规划蓝图正逐步落地。即将启动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游客接待中心、旅游重点村等项目的推进,有望使洋潦营的旅居产业再上台阶。“把3个小组拧成一股绳,集思广益办大事,这就是联合治理的威力。”徐测淋感慨道。
民宿赋能:从“引入活水”到“双向共赢”
“老板,再添一碗面,这味道太有家的感觉了!”大连游客张女士的夸赞,让之外民宿主理人许杨山立心里暖暖的。这家2024年初完成装修的民宿,在2024年暑期实现了100%入住率,淡季入住率也能保持在30%至40%。
许杨山立和搭档孔玺皓选择洋潦营,既有“近水楼台”的便利,更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是澄江本地人,从小在抚仙湖北岸长大,这里的浅滩特别适合亲水活动,步行七八分钟就能到湖边。”许杨山立说,附近的柿花园综合农贸市场充满烟火气,更是吸引游客的亮点,他们常推荐客人去感受本地生活。
之外民宿内,主理人许杨山立正在向住店旅客介绍附近的景点玩法。
孔玺皓的回归则带着“反哺家乡”的情怀。这名曾在成都从事游戏行业的年轻人,每次回乡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最终决定返乡创业。“我们考察了禄充风景区、小湾村,偶然发现这里正前方是荷田,离湖近,村民还特别友善,当即就定了下来。”孔玺皓说。
民宿经营者的到来,为洋潦营注入了新活力。他们不仅投资改造房屋,更用审美和理念影响着村庄。“刚来时,村口一排房子显得荒凉,我们装修后,不少村民来问‘这是什么植物、怎么布置更美观’。”孔玺皓说,这种正向互动让村庄“颜值”不断提升。村民们开始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的现象越来越少,整个村落变得整洁有序。
更珍贵的是,民宿经营者以“新村民”的身份参与村庄治理。联合治理委员会建立了与商户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邀请他们参加议事会议,听取发展建议。孔玺皓提出的“修复湖边至村口破损路面”建议,很快就得到了落实;许杨山立关于“村口LOGO标识”的想法,也被纳入下一步改造计划。“我们提的建议能被采纳实施,既改善了经营环境,也让我们更有归属感。”孔玺皓说。
在洋潦营新居,路面整洁、村舍干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种双向赋能带来了共赢效应。民宿的兴起吸引了更多游客,2025年上半年,洋潦营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游客的到来,又带动了餐饮、零售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旅居产业链。
“旺季时,村里的餐馆座无虚席,小卖铺的生意也特别好。”徐测淋介绍,民宿产业还带动了就业,荷田管理员、餐饮服务员等岗位,让流转土地后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游客的口碑成了最好的广告。“这里环境美,村民友善,住得特别舒服。”一名多次来洋潦营的游客说。这种“生活化、有人情味”的体验,正是民宿经营者和村民共同创造的独特优势。“客人不仅住民宿,还会和村民聊天,看村民在老井打水,这种烟火气最吸引人。”许杨山立说。
村民自治: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
“这些荷花长得好,拆了围挡,游客能走近看,肯定更受欢迎。”半年前,昔缘小舍民宿负责人刘南平对村口荷田的建议早已实现,如今荷田荷花盛开、荷香阵阵,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而刘南平这名从攀钢退休的“新村民”,早在2016年就在洋潦营买房定居开民宿,如今已是村庄建设的积极分子。
刘南平的建议总能切中要害。原先村口荷田被遮阴网围挡,影响景观又浪费资源,他提出“拆除围挡、修建栈道”的建议,很快被联合治理委员会采纳。后来他又建议修建荷花长廊,添置小船等设施,这些想法也被纳入镇上的建设方案。“村子是大家的,环境好了,我们住得舒服,游客也愿意来。”刘南平不仅提建议,还主动参与环境清扫,党组织关系也转入了社区。
土生土长的村民杨彩萍则把对村庄的热爱落实在点滴行动中。每天清晨,她都会先去村里的公共区域打扫卫生,给认养的小花园浇水施肥。看到村里老人缺少活动场所,她多次向社区反映,希望能够建设一些老人休闲活动场所及设施;发现村口路口狭窄、标识不清,她主动反映,提议拓宽路口、设置标识标牌和灯光。
杨彩萍的热情也影响着家人。女儿崔雪瑶从事旅居养老直播推广工作,在抖音上宣传“抱团养老”,将洋潦营的民宿纳入全国62个城市、近200个旅居基地中。“这两年节假日都满房,老人们都说这里环境好,人很友善。”杨彩萍说,看到自己的家乡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心里特别自豪。
在洋潦营,像刘南平、杨彩萍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积极响应联合治理委员会的号召,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主动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让治理更贴合实际需求;自觉维护村庄形象,用友善和热情迎接游客。这种主人翁意识的觉醒,让村庄治理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杨彩萍正在打理认养的小花园。
村民的主动参与,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地生根。在“小花园认养”活动中,村民们精心管护花草,让村庄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在“门前三包”落实中,大家自觉清理杂物,保持庭院整洁;遇到游客问路,村民们会主动指引,展现出淳朴的乡风。“以前村民回迁过来,村里有点凌乱,现在大家都把村子当自家一样爱护。”徐测淋说。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从“观望犹豫”到“主动作为”,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洋潦营新居的蜕变,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联合治理委员会的统筹策划找准了方向,外来民宿的活力带动注入了动能,本地村民的主动参与夯实了根基。三方力量协同发力,让这个湖畔新村实现了“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好愿景。
下一步,洋潦营新居将继续深化“1+3+N”工作法,成立建筑施工、旅居服务、水电修理等共建小组,完善共建共治理事会机制,全力推进游客接待中心、旅游重点村等项目建设。正如村民们期盼的那样,这个充满活力的村落,必将在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绘就更加绚烂的和美乡村新画卷。(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苏欣 文/图)
短 评
用共治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 野鹤
抚仙湖畔的洋潦营新居,用一场“共治”破解了乡村发展的难题。这个曾陷入治理困局的搬迁村落,通过联合治理委员会统筹、外来民宿赋能、村民自主参与的三方联动,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美富和”的蜕变,其经验直指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如何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这场变革的深层价值,在于打破了乡村治理的传统路径依赖。联合治理委员会以“1+3+N”工作法整合碎片化资源,将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有机融合,既避免了“大包大揽”的治理低效,又防止了“各自为战”的资源内耗。这种制度创新的智慧,在于找到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的平衡点,让治理方案既符合发展规律,又契合民意需求。
而外来民宿经营者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不仅是投资者,更是现代治理理念的传播者。当许杨山立们用审美改造村居、以建议参与规划时,一种“新”模范带动的治理生态悄然形成——资本注入激活经济细胞,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碰撞出治理新思路。这种双向赋能证明,乡村振兴既需要本土力量的觉醒,也离不开外来智慧的滋养。
最动人的变化在于村民主体性的觉醒。从杨彩萍主动管护公共花园,到刘南平建言拆除荷田围挡,普通村民用“微参与”构建起治理共同体。这种转变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当群众在治理中看到自身价值、在发展中分享成果时,“要我参与”自然会变成“我要参与”。洋潦营的实践表明,乡村治理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制度移植,而是要唤醒民众内心的家园意识。
洋潦营新居的启示在于:当治理逻辑从“管理”转向“服务”,当发展动能从“外输”转为“内生”,当评价标准从“政绩”变为“民心”,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绘就“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和美画卷。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经验在云岭大地结出的最鲜活果实。
相关阅读:
- 田锐文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