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12656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7-16 |
龙潭乡彝汉双语广播奏响乡村安全和谐曲
近期,元江县龙潭乡每天午间与傍晚,彝汉双语交织的温馨提示声都会准时在田间地头响起:“各位村(居)民朋友们,注意了,夏季溺水事故高发,请不要到坝塘边玩水、游泳……”这一独特的“声音风景”,正是龙潭乡通过彝汉双语应急广播系统,在基层治理中探索出的创新模式,为乡村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
龙潭乡常住人口以中老年彝族群众为主,彝族老人汉语理解能力有限,传统文字宣传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宣传困境,自2022年起,龙潭乡构建了“1+57”应急广播体系,即1个乡级前端平台搭配57个村组终端,并创新推出“彝语+汉语”双语播报模式。广播内容涵盖农时农事、安全知识、文明乡风等,于每日12:30—13:00、18:30—19:00两个时段精准播放,既避开劳作高峰又确保宣传覆盖到田间地头。“以前政策宣传要么人不在家,要么看不懂字,现在大喇叭一响,老人、孩子都听得明明白白。”安龙社区干部孙文江说。
龙潭乡辖区有1座水库、12个坝塘、1083个小水窖(蓄水池),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针对这一情况,龙潭乡量身定制双语安全课程,将防溺水“六不准”、自救互救指南等安全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通过大喇叭每日循环播报。同时,制作乡村大喇叭双语宣传系列短视频,以彝族阿妈现身说法的形式,在微信群广泛传播,播放量超万次。今年进入汛期、暑期以来,双语广播成功预警2次气象暴雨险情,协助疏散农户7户13人。全乡溺水事故实现“零发生”,森林防火期内违规用火现象同比下降82%,交通安全事故率下降95%,切实保障了乡村安全。
在固定播报基础上,龙潭乡还拓展了“田埂课堂”“火塘夜话”等移动宣传场景。农忙时节,党员干部与彝族志愿者组成“双语宣讲队”,在田埂边用汉语讲解政策、彝语同步翻译,将移风易俗、高价彩礼整治等内容融入劳作间隙的“拉家常”中。这种“沉浸式”宣讲模式成效显著,使98%的村民对婚丧简办达成共识,封建迷信活动减少90%,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助力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
为确保宣传实效,龙潭乡建立“三三”工作法。乡级统筹制定季度宣传菜单,村组根据实际需求“点单”,彝汉双语骨干组成“翻译突击队”;实施“广播+短视频+入户”三维模式;设立“乡音监督员”岗位,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内容审核。这套机制使政策传达时效提升3倍,群众满意度达98.6%。
从“大喇叭”到“微视频”,从“定时播”到“随时讲”,龙潭乡立足民族山区实际,用最“土”的方法解决了最“实”的问题。这种宣传模式既守住了传统文化根脉,又激活了现代治理动能,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龙潭方案”。正如它科垤村村民李常八所说:“这喇叭声比山泉还清亮,句句都淌进心窝里。”(通讯员 王成龙 刘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