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24951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9-24 |
九溪大村:共建共治共享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九溪大村以党建为引领——
共建共治共享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如今的大村,村庄规划整齐有序,人居环境干净整洁。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蝶 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江川区九溪镇大村,只见村内道路干净整洁,休闲小公园草木葱茏,停车位规划有序,村民房前屋后绿意盎然……谁能想到,不久前这里还是雨天“踩泥”、晴天“吃土”的模样。如今的蝶变,源于大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党组织牵头、理事会搭台、群众唱主角”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让村民从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变身“主人翁”,在危房改造、环境美化与产业发展中闯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
危房改造破难题
基础设施补短板
大村下辖2个村民小组,曾面临地质灾害隐患与地震灾后住房安全问题。2017年,该村启动地质灾害搬迁与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申报。2019年两个项目同步落地实施,成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关键契机。
“当时我们采取先拆后建模式,村民需先拆除危房、老房才能启动新房建设。”大村一组党支部书记、组长陈罗银回忆,建设期间,村民多数需租房过渡,虽面临暂时不便,但在村“两委”的动员下,大家纷纷支持项目建设。2021年,新村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当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顺利搬入新居。由于初期基础设施未同步完善,雨天路面泥泞、排水不畅等问题突出,给村民居住和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
群众诉求就是工作导向。2023年,九溪镇党委、政府结合大村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以工代赈+村民投工投劳”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包含泥瓦匠、水电工等182名村民的用工数据库,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建设。2024年底,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面竣工,村内道路实现全硬化,同时划定标准停车位、建设工具房、完善雨污管网、增设绿化景观等,彻底改变了过去雨天“踩泥”、晴天“吃土”的状况。“一打开门就是干净清爽的街道,家家门前栽花种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幸福感满满。”陈罗银自豪地说,现在村里的环境不比城市小区差。
理事会搭台聚合力
共建共治提质效
“过去搞建设,常遇到资金短缺、群众参与度低的难题。”九溪镇党委副书记郑臣光坦言,为破解这一困境,大村在村党支部引领下,组建村级共建理事会,构建起“有事共商、实事共办、难事共解”的工作机制,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人翁”。
理事会吸纳“土专家”“田秀才”、群众代表、返乡乡贤等加入,通过“院坝会”“板凳会”广泛收集民意,严格按照“党支部提议、理事会商议、党员大会评议、群众决议”流程推进项目。下设的询价统购材料管理组、施工管理实施组等5个专业小组,由29名镇村干部、党员代表、本地工匠组成,通过“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管理成本省一点”的“三个省一点”方式,大幅降低建设成本。
在新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建设项目中,群众自筹资金370余万元,原本预计504.07万元的工程造价,最终仅花费355万元。同时,项目通过“以工代训”培养多名本土技术人才,发放劳务报酬80余万元,务工家庭户均增收1.2万元,实现“建设家园”与“增收致富”双赢。“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村庄,既能在家门口获得劳务收入,又能节约建设成本,还能把村庄建设得更合本村村民心意,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大村1组村民蒋志红说。
村庄人居环境好了,管理也要跟上。大村延伸理事会职能,成立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劝导、矛盾纠纷排查3个小组。人居环境整治小组每季度开展“美丽庭院”和“文明卫生家庭”评选,实行积分奖励制度。同时,建立“人居环境曝光”机制,对家门前乱堆乱放问题进行曝光,以干部示范带动村民从“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转变。移风易俗劝导小组与红白理事会一道,将环境整治、婚丧简办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通过庭院文化宣传、入户走访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孝老爱亲、厚养薄葬的文明风尚。
特色产业强根基
共享发展富村民
“环境好了,更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大村立足自身资源,以‘盘活土特产、延伸产业链、融合农文旅’为思路,探索多元产业发展路径,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郑臣光说。
草莓是大村的特色产业,过去因收购零散、议价能力弱、销售渠道单一,农户收益受限。村党支部联合共建理事会,搭建“公司+基地+农户+商贸”经营模式,签订“双绑利益联结协议”,引进专业草莓收购商,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村草莓种植面积达1000亩,惠及80多户种植户,亩均效益显著提升。
针对11座烤房闲置期长的问题,大村创新“烤烟+红托竹荪”轮产模式,利用烤房闲置的9个月时间种植红托竹荪,仅此一项,每年带动农户增收22万元,实现“一房双收”。同时,村里实施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与草莓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配套建设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既降低农户种植、储存成本,又通过市场公开招租,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大村盘活闲置土地,规划打造集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探索“农场+美食+观光体验”发展模式。每逢草莓成熟季,许多游客前来采摘游玩,带动村内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2024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村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从危房改造到环境蝶变,从共建共治到产业兴旺,大村以党建为引领,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书写着和美乡村新篇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共建理事会作用,广泛收集群众对村庄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实施镇史馆、村史馆、篮球场等项目建设,同时增设停车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居住体验。全力推动大村产业更旺、村庄更美、村民更富,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郑臣光说。
相关阅读:
- 小街乡村办公司铺就群众家门口致富路 2025-09-23
- 小街乡村办公司铺就群众家门口致富路 2025-09-23
- 元江县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2025-09-23
- 退休不退志 银发再生辉——新平退休教师石坤灵创办培训学校助力乡村振兴 2025-09-22
- 江川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2025-09-19
- 答好五问促增收|江川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2025-09-19
- 江川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2025-09-19
- 科普大篷车开进九溪镇中心小学 2025-09-19